本市養殖魚類常見疾病
海水魚虱感染症
Caligus infestation
張學仁獸醫師
10902
病原:
海水魚虱 (Caligus spp.) 屬於節肢動物門(Arthropoda)、顎足綱(Maxillopoda)、橈腳亞綱(Copepoda)、管口目(Siphonostomatodia)、海水魚虱科(Caligidae),蟲體頭與前三個胸節癒合,頭胸甲呈圓形;腹部為1至4節。為海水魚類常見的寄生蟲,主要寄生在魚體表面、魚鰭及鰓部,蟲體主要以寄生宿主之粘液、組織及血液為食,並刺激魚體造成傷害。
臨床症狀:
主要發生原因為帶有魚虱的水源隨著進水,引入養殖池內,其次是伴隨感染的病魚、餌料生物及兩棲類帶入池內。
臨床症狀可見食慾下降、鰭有磨損、泳姿不正常、皮膚紅腫,病魚呈現體表發癢煩燥不安,在養殖池底、池壁或岸邊上磨擦魚體或於水面跳躍,企圖驅除體表上寄生蟲。
重症病例魚隻呈現消瘦、鱗片脫落、體表鰭或鰓可見明顯傷口,黏液分泌增多,出血或紅腫發炎的情形(圖1)。如有繼發性細菌感染可能引起死亡。症狀依魚齡及魚的健康狀態而有差異。
病理變化:
鰓絲蒼白、皮膚糜爛、表面密布出血點,魚虱寄生刺激體表,造成黏液增生。
實驗室診斷:
肉眼仔細觀察,可見附著在體表自由活動的魚虱蟲體。於顯微鏡下可見身體扁平、半透明的魚虱,雌蟲卵囊呈帶狀。(圖2:雄蟲,圖3:雌蟲)。
建議處置:
臨床上建議養殖業者依水產動物用藥規範使用合法之驅蟲劑(例如三氯仿)藥浴,必需每隔2~3週重複治療數次,並且觀察魚隻體表改善情況,才可完全根除,驅蟲劑藥物須由獸醫師輔導使用。
病魚體表的傷口,易被水中細菌侵入而引起細菌性疾病或被水黴附生而引起水黴病,必要時併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性疾病。
引進水源時加強過濾水質,減少病原直接帶入養殖池內,增加水流頻度,可減少魚隻被魚蝨感染的機會。
魚隻出售後,可拉長日光曝晒池底時間,保持池底乾燥及使用石灰粉可殺死魚蝨蟲卵、幼蟲及成蟲。